天珠网首页 天珠养生 详情

佛教中“卍”字由来

2015-04-07 浏览次数:作者:中华天珠网 来源:未知
A- A+

佛教中“卍”字由来

“卍”字是在佛像及佛教文物中常见的符号,读作“万”或“室利靺蹉洛刹囊”,是佛陀三十二种大人相之一,据《长阿含经》说,它是第十六种大人相,位在佛的胸前。又《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》卷六说,是佛陀的第八十种好相,位於胸前。《十地经论》十二卷说,在悉达多未成佛时,胸臆间即有功德庄严金刚“卍”字相。

《方广大庄严经》卷三说,佛的头发有五个“卍”字相。《有部毗奈耶杂事》第二十九卷说,佛的腰间也有“卍”字相。《大般若经》第三百八十一卷说,佛的手足及胸臆之前都有“卍”字。


佛教中“卍”字由来 (图片来源:资料图)

佛教中“卍”字由来 (图片来源:资料图)

这个“卍”字是个吉祥的符号,称为吉祥海云,又称吉祥喜旋。这个符号在佛教之前的印度早已存在,印度教的主神毗湿奴和克里希纳,胸前就有“卍”字相,据说是胸毛。在古印度的传说,凡能统治世界的转轮圣王,皆具有三十二种大人相。这个符号在公元前三世纪始被用於佛典。是以《金刚般若经》中说佛是法中之圣王,具有三十二种大人相。

“卍”字有左旋和右旋之分,到底哪一个是对的,则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。所谓左旋,是指卍的折曲向左,如“卍”。所谓右旋,是指“卍”的折曲向右,如。现时看见的佛像有些是左旋的,有些是右旋的,究竟哪一个对呢?解答这个问题,要放在较大的脉络中去看。

首先我们要知道,“卍”字不是在有了佛教以后才有的。在佛教以前的印度早就存在。在印度,这个符号叫swastika,由 Su (吉祥)和 Asati( 有) 两字合成,是一个寓意吉祥的符号。

此外,在印度以外的地方也有发现。这些地方包括中国、俄国、西藏、日本、埃及、古代的克里特和特洛伊、斯堪的那维亚、苏格兰、爱尔兰、美洲的印第安土著、南美洲的玛雅、阿剌伯、美索匹达米亚、罗马和早期的基督教、拜占庭。由於广泛的发现,因此被视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像来研究,人类学家称之为“十字纹”或“太阳纹”,一般相信与太阳有关。

返回顶部